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很多女性都存在着痛经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很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患病后会出现月经过多,不孕,性生活疼痛以及大便坠胀等表现,患病后应及时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判断是否患了内异症要怎么做?
内异症带来的痛苦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顾名思义,就是本来应该长在宫腔的子宫内膜生长在不该长的地方,如卵巢表面、盆腔腹膜表面、直肠、膀胱,或者更深的地方如直肠阴道膈等。奇妙的是,不管是正常待在宫腔里的内膜组织,还是流窜到子宫外面的内膜组织,都会回应激素所发出的信号。
因此,生长在卵巢、盆腔腹膜表面,甚至肠表面的内膜组织,到了生理期也会剥落出血,但这些血液不像宫内的经血可以顺着宫颈排出,它们被困在体内,不断地累积形成病灶。这些病灶会伤害周围的组织,如果在肠道附近,会让人腹泻、便血;如果在卵巢,会影响到卵巢和输卵管的功能,造成不孕、下腹痛、痛经等;如果在盆腔,可能会造成盆腔粘连,导致患者慢性盆腔痛或性交痛等。
进一步诊断方法: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与经期时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到盆腔有关,也可能与患者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有关,还有遗传因素等。
经期疼痛等症状,以及不孕的妇女,都应及时就医。医生做妇科检查时触及患者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进一步诊断此病,患者还需做B超检查、血清CA125检查等。确诊该病则需进行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所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查体发现有一定特点。子宫骶骨韧带和子宫直肠窝的触痛常存在。有时可扪及韧带增厚或结节状改变及直肠阴道隔的肿块。如卵巢受累,可有附件区的触痛或肿块。盆腔粘连时,盆腔内器官被固定,子宫常被固定为后倾位。但很多患者查体未能发现异常。腹腔镜是诊断内异症的标准方法,并可进行分期。典型所见包括种植内膜、异位内膜囊肿以及粘连。能否正确诊断对术者的要求较高,并且严重的粘连甚至使盆腔分隔,致腹腔镜检查不能完成。
腹腔镜检查分期的意义:内异症的分期有多种,以1985 年美国生育协会的修正分期法(r - AFS) 最为流行。它以腹腔镜的观察为基础,根据卵巢、腹膜病变大小、粘连程度以及直肠子宫陷凹的封闭情况进行评分。但这种分期未能考虑病变的多形性和功能状况, 即活动性(红色病变) 与非活动性(白色病变) ,特别是它不能表达疼痛和不孕这两项重要临床事实。并且相当多单位未开展腹腔镜,因此还需要一定的修正。
月经紊乱、痛经、不孕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临床症状。
(1)痛经: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医学术语是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开始无疼痛,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出现痛经,并逐步加剧。可以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开始阶段能够忍受,数月或年后有的痛经加剧需要止痛剂,严重阶段疼痛难忍,止痛剂加量甚至无效。疼痛由于内异症内部出血刺激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引起。内异症病灶分泌前列腺素增加,导致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月经过后,出血停止,疼痛缓解。痛经不仅病变严重性有关而且与内异症种植部位有关.
(2)月经异常:可以表现为月经过多或者周期紊乱。造成月经异常多数与内异症影响卵巢功能有关。内异症患者可以发生卵巢功能失调,如排卵异常等。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不孕患者中40-50%出现不孕。原因: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
(4)性交疼痛: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引起性交痛(深部触痛),经期排便次数增加、疼痛(里急后重)。
(5)其他:膀胱刺激征: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出现有周期性尿频、尿痛、血尿。腹壁疤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
几种常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1、卵巢内膜异位症及内膜样囊肿(也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内膜异位症中最多见的一种,可占80%左右。卵巢内异症在卵巢表面有灰红色,综色、或蓝红色的小点或小囊肿。囊肿仅数毫米大小,易形成冰冻样盆腔、粘连严重, 内膜样囊肿,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特点是手术后易复发。往往在经B超及妇科内诊检查可以发现巧克力囊肿,该囊肿内容物很像巧克力颜色粘液,病理可以证实该病,且手术后易复发。该类型病人痛经一般不是很剧烈,有小腹周期性不适或轻度痛经,但多伴发不孕不育。未婚女性也可发生该病。
2、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层的内异症是指子宫肌层存在着子宫内膜组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层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增生,称为子宫腺肌症。该病好发于经过宫腔手术后的病例。子宫体是弥漫均匀增大,以后壁为多见,妇检时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硬粘连、触痛明显,子宫腺肌症可引起痛经或剧烈的痛经及不孕症。
3 、子宫直肠陷窝及阴道直肠隔内膜异位症:子宫直肠陷窝是盆腔内膜异位的常见部位,常累及两侧骶骨韧带引起经期肛门坠痛、腰骶部痛、性交痛、不孕或早期流产、重者可引起便血。阴道内诊可发现该病。
4、子宫表面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子宫下段后壁及骶骨韧带处,在后壁可与直肠紧粘,在前壁的可与膀胱粘连,严重时直肠及膀胱在子宫的底部互相粘连。该类型病例均有较重程度的痛经及经期肛门坠痛、性交痛和不孕、难免性流产、经期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
造成内异症的主要原因:
1、经血逆流学说。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经期护理不当导致经血逆流而致,经血经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这样就把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带到盆腔里,在子宫直肠窝、卵巢或其它部位种植,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2、淋巴传播。主要指因为不明原因导致淋巴传播至子宫腔进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3、其他炎症刺激所致。即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主要是炎症刺激或经血的刺激而产生子宫内膜病变。
4、移植学说。如人流手术,其他生理移植手术等等。
5、免疫异常。另有学者认为在妇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中的单核细胞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异位种植和生长,同时腹腔中活化的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则可将残留的子宫内膜细胞破坏和清除,而在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可能由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功能改变,反将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在异位种植和生长,同时腹腔中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又被抑制,不足以将逆流至腹腔内的内膜细胞杀灭时,即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故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既有体液免疫的改变,也有细胞免疫的异常。
常见因素:
(1) 月经状态改变:初潮提前倾向,晚绝经:这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现象,结果是增加女性生命周期的月经次数,也就是增加经血倒流次数,增加内异症风险。
(2) 生殖模式改变:现代女性普遍晚婚晚育,生育数减少,多数只生一胎。足月妊娠次数、哺乳时间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成反比。即分娩次数增加内异症发生率降低,哺乳期延长内异症发生减少。
(3) 避孕措施改变:现代女性选择避孕方法在改变,避孕药使用减少,上环增加,输卵管结扎减少。为了减少性激素的接触,现代女性使用避孕药越来越少,而多数选择上环避孕。避孕药使用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保护下因素,而上环则相反,是内异症的高危因素。
(4) 雌激素使用:现代女性为了延期绝经年龄,或者说为了“年轻”,增加了雌激素替代,雌激素被认为是内异症促发因素。
(5) 其他因素:环境污染可以改变盆腹腔环境,影响局部免疫。此外现代女性的盆腔炎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盆腔炎可以增加内异症风险。
1、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仍然是有争议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的卵母细胞回升的影响或导致管腔堵塞。或因正常排卵卵巢疾病引起的不孕。使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子宫直肠窝,直肠阴道隔,周围组织肿胀、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2、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前期征兆?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增加,月经。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由于增加,但卵巢功能紊乱。
3、痛经:病人抱怨以前的月经来潮,没有痛苦,但是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月经前发生,月经,月经后。有些痛经加重不堪,需要卧床休息或镇痛药。疼痛常与月经周期加重。由于雌激素水平上升,肿胀增生的内膜,异位妊娠激素的影响,如出血,刺激局部组织,疼痛。如果内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更能引起子宫肌肉挛缩,痛经是更重要的。无出血异位组织的情况下,这种疼痛可能是由血管充血引起的。月经后,痛经消失逐渐萎缩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显着,但没有人,占25%。女性的心理状态,也能影响疼痛。
4、膀胱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膀胱,尿频,排尿困难症状的周期性;侵犯膀胱粘膜,可以产生周期性血尿。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后明显症状:
(1)痛经:为周期性下腹痛的性能,性生活疼痛、肛门疼痛。
(2)月经失调:月经紊乱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腺肌病的增加,卵巢影响卵巢的功能,导致月经不调。
(3)膀胱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膀胱,尿频,排尿困难症状的周期性;侵犯膀胱粘膜,可以产生周期性血尿。
(4)性生活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子宫直肠窝,直肠阴道隔,周围组织肿胀、影响性生活,经期不适加剧。
(5)大便坠胀:月经前或月经期间普遍发生,患者感觉疼痛通过直肠粪便难以忍受,有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为子宫直肠窝及直肠附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
(6)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约75%有不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