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作为女性特有的病理现象,是广泛存在于临床的。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在我国,一项针对29个省市女性调查的结果表明,痛经的发生率约为33.19%;19岁未产女性中痛经者达72.4%,重度痛经者可达15.4%。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发育初次月经来潮就出现的痛经现象,这种现象往往随着结婚生子会有相应的改善。继发性痛经是生殖系统病变以后而发生的痛经,其表现随不同病因而异,一般疼痛位置较深,且隐隐作痛。引起继发性痛经的常见病因有: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30~45岁的中年妇女,因子宫内膜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安营扎寨”。受卵巢激素影响而增厚、出血,由于不流出体外,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子宫肌收缩或组织纤维化而诱发痛经。
②子宫肌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上,多产妇、多次 刮宫妇女。
③子宫颈或宫腔粘连:多见于反复 、子宫内膜结核等患者。
④生殖道畸形:子宫体过分前倾、阴道横隔等机械性阻塞,使经血流出不畅,积血而诱发痛经。
⑤盆腔炎症:下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时伴肛门坠胀感。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特点: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所谓进行性是指疼痛多随局部病变的加重而逐年加剧。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1日最为剧烈,以后逐渐减轻,月经干净时消失。
疼痛的程度与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病变严重者如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疼痛较轻,而散在盆腔腹膜的小结节病灶反可导致剧烈痛经。
慢性盆腔炎
痛经特点:范围大。盆腔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前后加重。痛经表现为双侧上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时伴肛门坠胀感。
子宫腺肌病
痛经特点:进行性加重。呈严重痉挛性绞痛。多发于30岁以上经产妇。
子宫黏膜下肌瘤
痛经特点:因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影响经血排出,故可引起子宫异常收缩,发生痛经,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酸背痛,并伴有经量增多及周期紊乱。
慢性宫颈炎
痛经特点: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当炎症沿宫骶韧带向盆腔扩散时,会引起痛经,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等,疼痛在月经期、排便或性交时加重。淋球菌等所致宫颈炎,常导致宫颈管闭锁或狭窄,引起经血逆流,导致痛经。
盆腔淤血综合征
痛经特点:表现为范围广泛的慢性淤血性痛经,并有下腹痛、低位腰痛、经期乳房痛等症状。疼痛往往在月经前数天加重,来潮后第一或第二天减轻,也有少数持续痛。疼痛在患者站立一段时间后及跑、跳或突然坐下时加重,下午比上午重。常见于25~40岁妇女。
生殖道畸形
痛经特点:宫体过分前倾、处女膜闭锁等机械性阻塞,使经血流出不畅、积血,诱发子宫平滑肌不正常收缩,从而发生痛经。一般是出现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下腹可能出现逐渐增大的包块。
宫颈或宫腔粘连
痛经特点:宫颈或宫腔粘连引起经血流通不畅,而诱发痛经。多见于反复人流、子宫内膜结核等。
1、生理因素
由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增多,使子宫收缩过度或不协调,子宫局部的缺氧导致过氧化物及组胺等释放,引起痛经。
2、心理因素
对月经缺乏正确的了解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的心理,反而加重痛经。
3、饮食因素
有些女孩爱吃零食,月经期也吃冷饮及梨等生冷食物,易导致气血凝滞,正如中医所说:不通则痛,自然会使痛经加重。
4、劳累因素
过重的体力劳动会加重出血及痛经。
5、受凉因素
因天气寒冷或衣着过少而受凉,会感受寒邪。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加重痛经。
所谓子宫内膜异位,是指生长在子宫内壁上的内膜不在其位,而是“移居”它处。它移到什么部位就会给什么部位带来严重后果,同时也会给性生活带来烦恼。
发生的部位多见于盆腔内,卵巢上,但也可发生在盆腔以外的其它地方,如肺、肝、肾脏及皮肤等,这种情况好发于25至45岁的生育妇女。当子宫内膜异位在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症,过去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突出的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症状是痛经、性交痛,不育及月经紊乱。因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内分泌呈周期性变化,每逢月经期间,同样发生出血,但它却不能像月经那样流出体外,而是存留在异位的部位。所以痛经往往从经前1至3天开始,持续到经后数日,且逐渐加重,甚至可以休克。
有的还伴有肛门坠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痛苦不堪。
异位病灶反复发作,月复一月则形成肿块,其内含陈旧的褐色血液,俗称巧克力囊肿。
由于经血不断积存,向外扩展,刺激邻近组织增生,盆腔粘连,可产生性交痛,夫妻同房受限。
异位症可致卵巢功能异常,引起月经紊乱,经期延长,淋漓不尽。
而卵巢内分泌失调,已婚妇女因此不育,据资料统计,不育患者约占50%。
较高的BMI体重值对这种病症有保护作用
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 体重值(公斤)/ 身高的平方(公尺)
若BMI指数超过23 表示过重 若BMI指数超过25 表示肥胖
BMI体重值在21.3-23.2之间的妇女患这种病的机会相对较少,BMI每下降1个点患病概率增加12%-14%。
1、10岁-19岁
10岁-19岁的少女如出现痛经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因为处女膜无开口,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经血的正常排出,进而引发痛经。
2、20岁-29岁
20岁-29岁的女性出现的痛经现象一般都是原发性,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保健以缓解疼痛,但如经期疼痛异常难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这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
3、30岁-39岁
30岁-39岁的女性如时常出现痛经症状,大多是继发性的,可能与以前的流产史、生育史、上宫内节育器等经历有关,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患某种器质性疾病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脱落不完全、盆腔炎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并积极治疗,以防造成病情迁延而错失疾病的早期最佳治疗时机。
4、40岁-49岁
40岁-49岁的女性即将进入更年期,更加要注意身体健康,如出现痛经症状,大多是继发性的,可能由于子宫某种病变导致,或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特别要排查肿瘤疾病,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