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综合症是很多在育龄期的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经前综合症会给患者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生理上,患上经前综合症会出现失眠、头疼、腹痛、腰骶疼痛、腹泻、肠痉挛,免疫低下易感冒。心理表现:烦躁、易怒、抑郁、多疑,易疲劳。
经前综合症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经前综合症之痛经:在经期前的一两天一旦感觉小腹部疼痛,立刻开始服用布洛芬等镇痛药,直到月经开始,如果开始后疼痛症状没有减轻,可以继续服用2-3天。
经前综合症之情绪焦躁:在经期开始前的一个星期可以用每天多睡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避免易怒的情绪。不要中止健身,运动可以舒缓神经,避免大量化学物质涌入血管让你头脑发热。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之月经前肥胖:受荷尔蒙变化的影响,通常女性排卵期(通常为两次月经之间约15天前后)结束后身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并且让你对高盐分口味的食物胃口大开,因此应该尽量控制含有高钠成分的零食小吃,并大量饮水帮助身体排出组织内的积液。
经前综合症之乳房敏感:体内黄体酮含量的升高会让你的乳房变得敏感,轻轻触碰就会感觉疼痛难忍,可以服用维他命e药片和止痛片来缓解症状。
还有些妇女在月经来潮前或经期中出现反常现象
在情绪上:烦躁、愁闷、抑郁、多疑、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人争吵;
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很好工作、学习和料理家务,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在身体上:疲乏、头痛、乳房及胸胁胀痛、不思饮食、低热等。
1、低血糖症状:疲乏,食欲增加,喜甜食。头痛也可能与低血糖有关。
2、肠痉挛痛:偶有肠痉挛性疼痛,可有恶心呕吐;临近经期可出现腹泻。
3、水潴留:常见症状是手足与眼睑水肿,有的感乳房胀痛及腹部胀满,少数患者有体重增加。
4、焦虑: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怒,急躁失去耐心,微细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乃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
5、盆腔痛:经前发生盆腔坠胀和腰骶部疼痛,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缓解,与前列腺素作用及盆腔组织水肿充血有关。但应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鉴别。
女性经前综合征诊断标准为:
①黄体期总分至少2倍于卵泡期总分;
②黄体期总分至少>42分;
③卵泡期总分必须<40分,如>40分应考虑病人为其他疾病。这一方法虽然烦琐,但不致误诊。总之纯粹的PMS,在排卵前必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否则须与其他疾病(仅在月经前症状加剧)进行鉴别。
经前综合症的病因
一、液体潴留
醛固酮激素过高引起全身性液体潴留,常被用以解释PMS的形成。已知孕酮可以阻断醛固酮对肾小管作用,而有利于尿钠的排出,但孕酮引起钠的丢失,导致醛固酮代偿性增加,加之孕酮在月经后半期转化为脱氧皮质酮等盐皮素的活性加强,而使月经前醛固酮分泌增多,在行经前达峰值,因而黄体期醛固酮排出增加系生理性,借此以维持血浆钠水平的稳定,并且对PMS病人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结果也未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不支持上述学说。
二、精神刺激
由于PMS症状的广泛性及互不联系的特点,还有应用安慰剂或接受精神、心理治疗有较好疗效。不少学者提出,精神社会因素引起身心机能障碍这一病因学说Parker综合许多学者意见,认为个性及环境因素对PMS症状的发生极为重要,症状的出现反映病人内心存有未能解决的矛盾冲突。追溯病人生活史,常有较明显的精神刺激遭遇,如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和精神创伤、父母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低劣、失恋等,可能都是产生经前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催乳素
催乳素(PRL)排出量增多:近年围绕PRL排出量增多为PMS重要病因因素这一问题发生重大争论。血浆PRL浓度有昼夜节律性,以睡眠时水平最高,每个人日与日之间也有显著波动。在排卵期PRL水平达峰值,黄体期PRL平均水平高于卵泡期。有些PMS病人血PRL平均浓度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高于健康妇女,尤其在经前期更为显著。应用溴隐亭治疗以抑制PRL分泌,症状获得明显缓解。黄体期PRL水平升高可伴随孕酮排出量下降或FSH/LH水平下降等,在理论上支持PRL水平增高在某些方面与PMS形成有关。可是正常及PMS病人间多数未见PRL水平有明显差异。PRL对渗透压的调节作用在动物比较显著而在人类则影响不大,可能仅作用于乳腺,影响其局部渗透压的平衡使乳房胀大、触痛。此外,高PRL血症妇女很少有PMS症状。应用溴隐亭治疗,仅减轻乳房症状,而对其他症状疗效不显著等,使PRL排出量增多学说还缺乏可靠有力证据。
四、卵巢甾体激素比例失常
卵巢甾体激素比例失常:多年来PMS的激素病因学说集中在雌激素(E)、孕激素(P)比例失调或戒断反应等方面。因为PMS的情感、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特征性症状,固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症状出现与黄体的发育相平行,因而设想有一些诱发因素产生于黄体,主要可能由于中、晚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或导致E/P比值的改变。可是近年许多研究并未发现PMS病人卵巢激素的产生与代谢有异常情况。PMS病人卵巢甾体的平均水平与正常人并无差异。PMS病人均有正常的生殖功能,并不影响生育能力亦可证明其卵巢激素处于正常平衡状态。
五、分泌系统平衡失常
1、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学说:实验研究证实β-EP参与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GnTH分泌的调节。它通过下丘脑间接抑制LH的分泌。这种抑制作用并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已知β-EP在脑内的活性水平,以月经期及早卵泡期最低,及至黄体期其活性处于峰值。
2、5-羟色胺(serotonin,Sr)学说:已知Sr这一神经介质在情绪及行为障碍发生方面起介导作用。给猴小剂量降低Sr功能药物后,即可引起实验动物行为的改变,因而提示Sr代谢异常与PMS发病可能有一定联系。有报道,PMS病人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全血中的Sr含量明显低落,而对照组从中黄体期开始Sr水平升高,从而使两组的Sr含量在月经周期的中、晚黄体期及月经前期有明显差异。通过色氨酸负荷试验(50mg/kg)发现,两组病例在卵泡期、中黄体期全血的Sr含量固定增加,及至晚黄体期和月经前期对照组仍持续升高,而PMS病人却下降。表明在月经前这一阶段PMS病人的Sr能神经系统发生缺陷,对刺激的反应性产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