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子宫疾病,患有此病的原因有很多,导致此病的症状不同因此表现也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子宫腺肌症后果很严重,因此患者对子宫腺肌症这个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因而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案选择较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1、孕激素:子宫腺肌症在经产女性比未产女性的发病率要高,因此证明子宫腺肌症与孕激素相关。
2、子宫手术及操作不当:女性在剖宫产、中期妊娠剖宫取胎,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畸形矫正等,可能把子宫内膜碎片带入子宫肌层,也可损伤子宫肌层,因此增加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
3、生殖道阻塞因素:女性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也可导致生殖道阻塞,而使经血不能外流,所致子宫腺肌症。温馨提示:子宫腺肌症有哪些危害?
4、年龄因素:子宫腺肌症往往发生在40~50岁妇女较多,由于他们是绝经期范围之内,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甚至萎缩老化,卵巢排卵稀少,直至停止,此时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增多,而孕激素水平相对较低,故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会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并向子宫肌层内扩散,进而诱发子宫腺肌症。
1、药物治疗对于年轻患者,痛经不显著,弥漫性腺肌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如一般消炎止痛药物,如无效,可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妈富隆或米非司酮治疗。
2、曼月乐环治疗适用于子宫大小不超过10周妊娠大小的弥漫性腺肌病,可明显改善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的情况。
3、子宫腺肌瘤剔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月经量明显增多的局限性腺肌病即子宫腺肌瘤,一般以腹腔镜手术为宜,但存在术后复发可能。本人曾做过该类手术 120例,目前随访痛经及月经量明显改善,最早的患者术后2年还没有复发。由于该类手术对于手术大夫腹腔镜技术要求过高,达不到条件者可选择开腹手术剔除腺肌瘤。
4、子宫骶韧带神经阻断术适用于年龄小于45岁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朋友,术后能改善痛经尤其是性交疼痛,但同样存在术后复发可能。腹腔镜下完成效果更佳。
5、子宫切除术以上治疗无效或年龄超过45岁或不愿保留子宫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即切除子宫,可选择微创手术完成,以阴式或腹腔镜手术为宜,本人更倾向于腹腔镜手术,可一并探查盆腔其他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1.B超检查Buli等认为组织学变化与B超的声像图无关,B超诊断的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97%。有报道用阴道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结果73%与组织学诊断相符,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4%,腹部B超与阴道B超的准确性相近。B超的图像特点为:①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轮廓尚清晰。②子宫内膜线可无改变,或稍弯曲。③子宫切面回声不均匀,有时可见有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
2.MRI常用T2重影像诊断子宫腺肌病,图像表现为在正常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外,环绕一低强带信号,>5mm厚度的不均匀的回声带为子宫腺肌病的典型影像,月经前后对比检查,图像发生变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灶内有出血时可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信号。MRI可以区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并可诊断两者同时并存,对决定处理方法有较大帮助,这也是MRI的主要价值。
3.子宫输卵管造影由于子宫腺肌病很少引起宫腔变形,故子宫输卵管造影的诊断意义不大。如病变涉及到子宫内膜的表面,可见充盈缺损。
4.肌层针刺活检在宫腔镜下用穿刺针取肌层活检对诊断腺肌病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大多数学者认为肌层针刺活检在诊断中无重要价值,除非为重度腺肌病,可以在阴道超声或MRI的指导下进行,而对盆腔痛病人无一个常规活检的地方。
①分娩造成的子宫内膜及浅肌层损伤有利于基底细胞增生并侵入子宫肌层;
②通过性激素和催乳素起作用;
③与子宫内膜血管变化有关Mori和Nagasawa指出,早期鼠子宫腺肌病发病的表现是子宫内膜的间质细胞沿血管分支侵入子宫肌层,随后,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形成子宫腺肌病。
④与慢性子宫内膜炎有关。
危害主要有下面几点:
1、其中50%-70%会引起不孕。
2、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主要表现为痛经、周期性肛门坠痛、腰骶部痛、小腹不适感等。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许多病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只是月经期疼痛,过了经期就好了。事实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渐进性加重的,每来一次月经,子宫内膜出血一次,疾病就加重一次。比如巧克力囊肿,不及时治疗就会越长越大,当大于7厘米时就可能会破裂,引起急腹症,也会对周围器官造成损伤,同时有些会转化成恶性的。